冯学楼
发布时间:2011-11-11 10:22:08
来源:青岛新闻网

的


    我不觉得经商有什么诀窍可言,做企业就跟做人一样道理是相通的,要经好商,就得先做好人;一个企业家的思维,必须时刻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保持同步;改变贫穷 

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,不光为我,也是为家人,为父老乡亲,也为国家和社会。

  作为一家堪称世界同类行业龙头老大的企业掌门人,冯学楼和他麾下的泰发集团一样声名远扬。

  掌管着年销售收入44亿元,职工近万人,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,冯学楼用泰发的发展轨迹书写着一名企业家极为不平凡的人生轨迹。

  这个少年时代饱受贫穷的农民子弟,有一个毕生的梦想和追求——改变贫穷。多少年来,冯学楼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,从学校走到军队,走到工厂,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大型企业集团的董事长。他在平凡的故事中孕育着不平凡的业绩。

  和他对话,是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——

  记者:总感觉你是个低调的人,在你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反差,一面是叱咤风的商界巨人,一面却是一个语不惊人的“老大哥”。

  冯学楼:不奇怪,我是个从小出生在隐珠镇的农民孩子,小时候我们这里穷,一片盐碱荒滩地产不出几个粮食来,加上家里弟兄姊妹有7个,很多时候吃饭都成问题。后来,我高中毕业去北京当了兵,第一次见到了大城市的繁华,巨大的城乡差距让我不再满足于现状,从那个时候起,改变贫穷就成了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。不光为我,也是为家人,为父老乡亲,也为国家和社会。现在尽管我们发展了,我自己也变富有了,但在我们国家,改变贫穷还是一个社会化的课题,毕竟我们离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,从这个意义上说,我还是一个穷人,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和夸张的。

  记者:不难看出,您是个极富社会责任感的人。

  冯学楼:小到一个人,大到一家企业的兴衰和国家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从泰发和国外市场打交道就能看出来,以前我们国家贫穷,我们的企业出去也受歧视,现在国家慢慢富强了,在国外市场上和“老外”洽谈,说话的底气也比以前足。前年我们代表国内同行去美国打赢了反倾销诉讼官司,保护了国内同行的利益,关键就是我们国家富强了,加入了WTO,这要是在以前,是不能想象的。另外,泰发是一个外向型出口企业,企业的利益和国家政策也联系在一起,目前人民币汇率有所调整,企业的利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,说到底,企业的命运和国家利益是紧密相关的。

  记者:说到反倾销诉讼,大家都知道,泰发是一个生产手推车的企业,一辆小小的手推车竟然也能带给外国人这么大的压力?我留意到,泰发集团去年的销售收入是44亿元,占领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,在你的带领下,泰发的小小手推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商界奇迹,你经营的秘诀在哪里?

  冯学楼:我不觉得经商有什么诀窍可言,做企业就跟做人一样道理是相通的,要经好商,就得先做好人。

  记者:从1993年执掌泰发,到现在你已经干了13个年头。这13年,泰发从一个不起眼的民办小厂,发展成为青岛民营企业的翘楚。这13年来,肯定有太多的挫折和磨砺,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你带领员工走到今天?

  冯学楼:很简单,只有四个字——改变贫穷。

  人活着要有志气。我很早就立下志向,不光要改变自己的贫穷,还要改变这一方生我养我的土地的贫穷。

  隐珠镇过去穷啊,有人曾经形容它是:“一条马路一盏灯,一条水沟臭烘烘”。这里的土地大多是盐碱地和荒滩,在改革开放前,全镇3万多口子农民依然是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土里刨食,生活条件和环境都十分恶劣。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,过去的隐珠公社早在上世纪60年代靠银行支持的300元贷款,组建了16个人的农具修配厂,生产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锄、镰、镢等农具。后来还是在这种改变贫穷的信念支撑下,这个农具修配厂一步步发展成了现在的泰发。其次是对产品要精益求精,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,尤其是闯荡国际市场,外国人首先看重的就是产品质量,这么多年,泰发集团的手推车产品达到1800多个品种,各项技术也在国际同行中处于一流,拿我们做车斗的钢板来说,每年我们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优质钢材,原因就是想把产品做好。最后是要诚信,市场风变幻莫测,价格波动是常有的事,而一旦签约了一笔定单,就是一种承诺,即使赔钱也要履行合同,去年我们进口了一批钢材,签约之后价格一路走低,我们还是按照合同规定价格付了钱,这样的例子很多,正是靠这种一诺千金的企业信誉,我们才一步步赢得了国外客商的信任,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屡战屡胜。

  记者:有资料介绍你是1983年从部队转业后来到泰发工作的,从最基层的一线职工干起,你成了董事长,你的成长得益于什么?

  冯学楼:你得让人服你,全集团近万名职工,你是他们的带头人,人家不服你,即使干了一把手,你也不会把企业搞好。一是你要有谱,就是能决策,决策得对,大家才信赖你。1987年,全国纺机市场一片繁荣景象,胶南市又是国家纺机的生产基地。企业如果转产或部分转产纺机及其配件,在人、物、技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。那时,厂里有许多人便纷纷倾向于发展纺机,为纺织业提供配套服务。但我不同意,经过深入调研,综合分析,提出了自己的看法:发展一个企业或产品,不能只看它的今天,而且更要关注它的明天,而且任何事物“随大流”都难以超越和创新,与其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,不如走好自己的路,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。如今,集团的许多人在回忆起当年的决策时还是津津乐道。

  你必须“想别人想不到的,做别人不敢做的”。“亚洲金融危机”后,我感觉到单一产品的弊端,开始思考发展多元化产品的新途径。其中,首当其冲的是决定发展橡胶业。当时正是橡胶业全面萧条的时候,一些人提出质疑:现在那些大型的橡胶企业还纷纷倒闭呢,我们在这时候逆风而上,能行吗?我就耐心地给大家分析市场,讲解形势。虽然橡胶业萧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并不代表橡胶制品本身没有市场。相反,像那些耐高温、耐腐蚀的橡胶制品在国际市场还是供不应求的。事情的结果有目共睹。新开发的轮胎和脚胎等产品上市后,年生产能力达到了3000万套,成为企业的又一个拳头产品。

  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,可以这么说,利润是检验企业行为的最好尺码,我的这些决策对了,为企业赢得了利益,职工们当然拥护。

  记者:看得出,你的思维非常活跃。

  冯学楼:一个企业家的思维,必须时刻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保持同步。说实在的,守着这么大一个家底,我每天都是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。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,如果你一天没有动脑筋想办法,就很有可能在竞争中落后对手很多,“9·11”事件后,世界经济举步维艰,我们经过研究再次行动,以打破国外中间商对产品销售的垄断为目的,闯欧美、下非洲,减少中间环节,逐步实现了由中间商、代理商向直销商和用户的转移。先后与美国的沃尔玛、西尔斯、日本的伊藤忠、德国的麦德隆、法国的家乐福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起稳固的直销贸易关系,才把集团推向了更高、更广的发展层次。

  记者:我注意到泰发的发展历史,很多关键时候都是你的思维,给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。你的创新意识是怎么培养起来的?

  冯学楼:我这个人在文化体育等各方面都没有什么爱好,因此,工作时间看报、晚上回家读书,同时,定期和世界各地的客商聊天,向企业干部职工询问情况,都是我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。也正是这样,才使自己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,把大家的智慧拿来共享。

  记者:你已经为改变一方土地的贫穷做出了出色的贡献。听说去年泰发一年纳税一亿多元,企业销售收入44亿元,名列全市县域企业之首。面对今天,你有何感想?

  冯学楼:成就感还是有的。譬如,现在每年出去年搞展会,泰发总是牵头者,泰发走到哪里,就把隐珠乃至胶南一大批企业带到哪里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我们带着这么多父老乡亲出去看了光景,开了眼,人的意识就不同了,思路就打开了。这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,实在太重要了!

  还有,让我感到欣慰的是,这些年,我们很多乡亲都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了。那一年,我去台湾时,看到人家把孩子送出去,有多羡慕啊!心想,什么时候我们也要让自己的后代接受更好的教育。现在,这个梦也实现了。这些孩子出去之后再回来建设家乡,视野和本领跟我们这一代又不一样了,肯定比我们强。

  现在泰发有9000名员工,隐珠街道办事处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泰发的职工,我们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许多企业职工都跟我说:现在隐珠人在众人眼里好像都是“富翁”,就拿买菜说吧,这里的菜价比胶南市区的要贵,而且不能讲价。遇到谁讨价还价了,人家会笑着说:“你家里有泰发的职工吧?那还出来讲价,多丢人啊!”

  记者:你也已经改变了贫穷,但我发现你的办公室却很简陋,你家的房子也很旧,你如何理解自己的财富,又打算怎么驾驭它呢?

  冯学楼:的确,这些年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贫穷。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,我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,就是必须横下一条心,苦干20年,让更多的百姓富起来!人活一辈子,钱不是主要的,关键是干事业,我的愿望就是带领一方百姓共同致富。

 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,无论有多少财富都将留给社会,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,以骄奢淫逸为耻,以勤俭节约为荣,为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富裕做点贡献,这样的人生才真正有意义,活着,累着也才有价值。

  记者:对泰发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你如何打算?

  冯学楼:我不想用数字来描绘泰发的未来。

  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:为什么许多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乡镇企业,如今却淡出人们的视野,成了一现的昙花?创新是一个企业不竭的发展动力,这包括发展战略的创新,管理制度的创新,经营思路的创新,产品结构的创新等等一系列问题。我现在最想干的就是,不仅我们的产品要走出国门,我们的工厂也要走出国门,到国外建设我们的厂房和车间,真正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去。

  人物简介

  冯学楼,1956年9月12日出生,汉族,大专学历,中共党员,高级经济师,现任青岛泰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。

  1983年1月—1986年12月,青岛隐珠车辆厂(即泰发集团前身)企管科长。

  1987年1月—1992年12月,青岛隐珠车辆厂副厂长。

  1993年1月—1997年12月,青岛泰发集团公司总经理。

  1998年1月—2003年9月,青岛泰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、总经理。

  2003年10月至今,青岛泰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,山东省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。

  被评为青岛市第三届优秀乡镇企业家、青岛市乡镇企业青年企业家、青岛市劳动模范、胶南市优秀共产党员、胶南市乡村优秀科技人才。

TOP